思政之窗

学会感恩

作者: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04-18 00:00:00 字体:【发布时间:2007-04-18浏览次数:244

  感谢党 感谢国家 感谢社会 感谢学校 感谢父母

--学会感恩

 

(一)让"节约上大学"成为大学生的节约共识

 

有一家报纸在大学生开学之际,推出了"节约上大学、花钱分分抠"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在校大学生、毕业的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响,这样的报道对于引导大学生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很有指导意义。

这样的新闻策划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相当的大学生上大学不求节约,花钱不节约,相反追求的是"享乐上大学"、"花钱不计较"、"超前消费"等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学校园的浪费现象出现了--   

饮食浪费。"一丝一线,当思慈母之恩;一粥一饭,当念物力维艰",类似的标语在很多大学的食堂都能看到,但是很多的饭桌上残留的白花花的米饭、蔬菜和几个已经盛满的泔水桶里的剩饭说明,一些大学生对于这样规劝根本没有在意。一位女同学的观点也许具有代表意义:"现在粮食这么便宜,如果我们再节约,粮食的需求量就会更少,农民岂不更遭殃?吃不完就倒掉,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扩大内需的一种手段。"如果让这位大学生饿上两天,她就不会有这样的偏激怪论。  

穿戴浪费。活跃在各个大学的收废品者最有权利见证大学生穿戴的浪费。他们一个共同的观点是:现在的学生有钱得很。衣服、鞋子旧一点就不要了。有时几百块钱的鞋就当废品卖了。很多学生休假回来后打扫寝室,一些还有用的东西被当垃圾扫出门外,里面不乏一些还可以穿的衣服、鞋子。每年的新学期开始或学生毕业时,都是浪费现象最严重的时候。尤其是毕业要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了。一两千元的名牌衣服和运动鞋,随便就扔了。  

休闲浪费。手机、电脑、mp3等消费品正在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日常用品",一个都不能少,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许多家长有苦难言。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大学生个人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正在大学生中蔓延。  

"节约上大学、花钱分分抠"表面上是节约自家的钱,但是客观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节约,应该大力推广提倡。大学生应明白,高等教育不属父母义务。在法律关系上,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之列,父母只需要将子女供养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就算尽到了义务;其次,大学生应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三,大学生应理性消费、合理消费;第四,大学生应"忆苦思甜",在对比中产生节约的动力。(摘自《人民网》)

 

 

 

(二)大学生:进了大学别忘爹娘恩

 

倡议大学生至少每周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鼓励大学生说出对父母的心里话等。

现在大学生的亲情的确淡了不少,有的大学生一周能写好几封情书,却从不愿意写家信;有的大学生往往缺钱时才会给父母打个电话,花起父母的血汗钱来也大手大脚;还有的大学生放假后在家住几天就烦,总觉得跟父母没有共同语言。  

在随机采访的10名大学生中,仅1名学生保留了与父母通信的习惯,有4名学生1个月才和父母联系一次,还有1名学生两个月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只有3名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  

"大学生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主要是因为部分大学生缺少感恩意识。"不少高校老师都认为,大学生亲情的淡薄是因为缺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大学生亲情淡薄,不仅会伤父母的心,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事业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亲情淡薄的学生大都没有责任心,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然也不会成为受欢迎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大学生学会感恩已经势在必行。

  感恩可以采取:学生至少每周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每月给父母写封信;学生应说出对父母的心里话等。(摘自〈新华日报〉)

 

(三)大学生感恩的泪应常流

 

  大一的新生们自己算了一笔账---算算大学4年每个学生得花家里多少钱。一年级新生韩丹按照《学习投资效益分析简表》,认真地给自己算了笔大学账:4年大学读完总共得花67200元钱。小丹在重庆读书,每天花掉父母764元钱。而她的父母俩人每天却仅吃5元钱的菜......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小丹说,"算完账的那一刻,我心如刀绞!有好几个同学都忍不住哭了。"

  大学生们的这笔账算得好,大学生们懂得感恩的泪水也不妨常流、多流。

  家境优裕的人家,拿出一笔钱供孩子上大学可能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对于众多普通的工薪家庭、尤其是那些家在农村、下岗失业、一家人的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家庭来说,家中如果有一个孩子上大学,就可能成为这个家庭最大和最难承受的经济负担。

  为了筹集到这笔昂贵的学费,有家长含辛茹苦捡拾垃圾、靠卖苦力甚至卖血;为了在挣出这笔学费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孩子挣出人前的面子,又有多少家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更有贫寒的家长,为了早一天拿到微薄的工钱铤而走险,含泪爬上城市工地的脚手架,还有个别实在难以挣来这笔钱的贫苦家长最后只能绝"尘"而去,以死谢罪......

  当孩子上大学已为众多家庭承受不起、但又不得不参与,当辛酸的老父绝望地给只会把"钱"字写端正的儿子写下泣血的家书时,莘莘学子们应思考,自己的学业的来之不易!

  当大学在为实现教育公正、在为那些来自众多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们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如提供廉价居住楼、发放奖学金、为他们争取教育扶贫贷款等等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思考"如何感谢学校,如何报答学校?"

  学生经常思考这些事情,"常思报恩"能产生一种自觉、自发的克制行为,比如减少各种铺张浪费行为,改变贪图安逸、虚度年华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强自立的生活能力等。

  大一新生们"算账",无疑像一股潺潺的暖流直抵人的心灵深处---还有什么能比让大学生懂得感恩、报恩更珍贵的人文价值呢?还有什么能够为大学生们提供学会做人、懂得体察天下父母心、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精神养分更可贵的呢?(佚名)

 

(四)大学生应学会感恩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而不应该忘恩负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不是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自私自利、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大学生应学会感恩。

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天地为我们提供了衣食之物,我们应该感谢天地;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富而思源"的思想,号召人们致富以后不要忘本。这是感恩教育的时代化要求,也是对传统感恩思想的新的发展。大学生更应学会感恩,要从诸如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着力培养感恩意识,做到"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

苏ICP 备0500712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10201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