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之窗

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09-15 00:00:00 字体:【发布时间:2005-09-15浏览次数:754

                          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曾庆红


    2004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这些成就集中表现在: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第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开放实现了新的突破;第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 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万亿元,增长13.3%;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增长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004年12月末达到6099亿美元;城镇新增就业 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2元,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11.9万多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中央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央从加强农业入手,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央财政为这些方面支出313亿元。同时,还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粮食生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9389亿斤,增产775亿斤。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对进一步稳定经济全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主要是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深入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全面清理各类开发区。中央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还加大了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环保和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同时,还从增加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协调供需关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是不失时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已经推出。国家还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放开外贸经营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促进各项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去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方面的支出987亿元,还投入国债资金147亿元,进一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科技工作,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工作,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全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开始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有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政府免费提供的教科书,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速度加快,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救援中心陆续开工。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得到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稳步进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 53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 4万个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中央还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了对大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五是努力改善人民生活,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明显。“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进一步加强。从 2004年 7月1日起,全国统一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许多地方还提高了“低保”标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继续推进。中央财政全年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达1465亿元,增长18.1%。中央还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中央财政共安排扶贫资金122亿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90万。去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时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累计救助灾民6800万人次。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依法解决。现在,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已基本偿还。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已得到全面清理,截至目前,已偿还历年拖欠工资款332亿元。 

六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基层民主建设得到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继续完善。为推进依法治国,国家修改了宪法,政协修改了章程。国家还出台了《行政许可法》,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中央还组织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这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初步遏制了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同时还加强和改进了信访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矛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第一,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第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比较突出。随着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这个关键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迅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等问题反映比较强烈。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即:就业压力巨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特别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很突出。第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因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破产、拖欠和克扣进城务工农民工资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居高不下;重特大安全事故接连出现,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此外,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中央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同时还要看到,在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当前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处心积虑地推动“渐进式台独”,妄图在2008年前制定新宪法,以公投方式改变台湾现状。特别是去年9月以来,陈水扁接连炒作和加紧推动“制宪”、“公投”、“正名”议题,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去年12月台湾立法院选举,泛蓝过半,今年春节期间两岸顺利实现包机直航,台海紧张局势虽有所缓解,但“台独”分裂势力依然猖獗。针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我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立法程序。这是中央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战略决策,是遏制“台独”分裂势力、赢得对台斗争主动权的重大举措。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把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原则、立场、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体现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即将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这项法案,从而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法律武器。我们要同广大台湾同胞一道,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奋斗。 

总之,越是各方面形势好,我们越要居安思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越要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把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巩固和发展好,继续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中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战略思考。大家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以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得到热烈响应和广泛赞同。中央从2月19日到25日在我们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2月19日,锦涛同志在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全面把握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这里,我想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认识问题,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第一,中央为什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有的同志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现实社会是不和谐的?我认为不能这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我们党主动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国体、政体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6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因而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现在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与和谐水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清醒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清醒地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 

第二,应当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锦涛同志在这次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明确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同时,这六个基本特征还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第三,怎样理解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锦涛同志在这次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他还强调,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当前,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出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应当看到,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党和国家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已经进行了许多努力,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不够,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积极探索。我们要按照锦涛同志在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提出的要求,抓紧研究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抓紧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 

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要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个实际出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充分重视、严肃对待,又不超越阶段、吊高胃口;既要重视访贫问苦,也不忽视访贤问能。从长远发展来看,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从政策导向上积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采取抓中间、带两头的办法,努力做到增富减贫、促富济贫,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如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因此,我们既要把握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要把握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要坚持从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决不可操之过急,决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来落实,必须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来着手,必须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不刮风、不攀比、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搞限时限刻的承诺,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它们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性要求,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 的要求。作为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第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因而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好,“五个统筹”也好,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第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四个尊重”方针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的社会。锦涛同志在这次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阐述。“四个尊重”所强调的主要是活力问题、效率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贯彻“四个尊重”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党执政兴国才有稳固根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我们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又要重视解决好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方面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地注意保持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因此而人为压低职工工资,损害职工群众的利益。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善待进城务工农民、关爱进城务工农民的观念,从促进劳动关系、劳资关系和谐的高度,关心进城务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就新在一个“和”字上,我国所坚持的发展道路,对外是和平发展,而不是靠武力扩张去掠夺别国资源;对内是和谐发展,而不是靠拼消耗去搞掠夺式经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因而,就业压力相当大,解决就业矛盾的任务相当繁重。这个基本国情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扩大就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调控目标,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一定要同时考虑相应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统一,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和谐。 

第九,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的认识。锦涛同志在这次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在2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提出全党要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任务,这是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结合真理标准大讨论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讨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化,实践越来越自觉。现在,全党应当按照中央的要求,在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理论认识和实践的同时,深入研究、自觉把握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用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把这一研究,同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和对国外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结合起来,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习研究结合起来,同对产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起来,特别是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和拉美国家及地区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提高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工作的本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六个本领,即:提高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全面增强这六个本领,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必然要求。为增强这六个本领,锦涛同志还要求我们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包括对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认真贯彻、全面体现锦涛同志的这些重要指示精神。 


(《学习时报》第275期)

苏ICP 备0500712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10201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