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校学生管理新《规定》:转专业限制放开

作者:发布时间:2005-04-13浏览次数:936

有利于高校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通识教育将为学生扫除课程之间的壁垒
  大学生“转专业”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家长和高校关注的热点。据有关部门对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有42%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的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日前,教育部出台的新《规定》在有关学生转专业的条款上有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有利于解决高考独木桥“一考定终身”带来的难题,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

  “新《规定》充分放权给学校,由高校来自主决定学生专业的调整,国家对学生转专业不再做出具体规定,学校相关工作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对学生提出的申请将考虑更周全,从学生的发展需要、人生设计和自身特点来全面衡量,有利于高校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闫达远如是说。

  对比新旧《规定》,可以发现新的《规定》中对学生转专业只有如下的要求:“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不再对学生申请转专业设置“门槛”,而是将考核权移交给学校,由高校来全权负责。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转专业无非出于两种想法,一是自己的专业社会需求不大,想转一个热门的专业,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不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进行准确的把握,在考上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发现自己专业兴趣所在。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一次性定位,给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转专业,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人生航向,对转专业的学生有一定比例的限制,且对学习成绩要求较严,目的是保证选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能顺利完成学业。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认为,学校在保证教学稳定性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当地扩大学生转专业的比例,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学生就业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教育界有关专家指出,高校对待学生转专业,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想法,使学生都有机会按照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向往,追求和发展自己的个性潜质,同时还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把握机会,把握自己,学会选择。

  过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被分专业培养,院系之间“隔行如隔山”,现在的学生都是先进入专业大类或者各个学院这扇“大门”,经过一两年的公共课和学科基础教育,再由学生自愿选择跨进哪个具体专业。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一是能为学生打下更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二是培养方式更为灵活,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如果今后学生想转专业,通识教育也能够为他们扫除一些课程之间的壁垒。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4月13日
苏ICP 备0500712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10201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