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三好学生”——叶德超

作者:发布时间:2018-05-23浏览次数:882

个人简介:

叶德超,男,汉,19915月出生,青海西宁人,中共预备党员,大气科学学院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专业2015级硕士生。综合排名全专业第一,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团学之星、研究生标兵、维艾斯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专利申请大赛一等奖等,多次获得三好研究生和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个人事迹:

  

  

 

知行合一自强不息

永矢弗谖发奋图强

荀子曰: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从研究生伊始,叶德超就下定决心: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学就要学出水平!然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本科专业为全国第一,同届同学中不但考研高分者甚众,更有许多本校本科时期的佼佼者直接保研直博,这让本科组织能力出众、实践能力极强而成绩并不突出的叶德超感到压力山大。可喜的是,他以此更加激励自己:山高人为峰。纵然都是学霸,既下决心,虽千万人,亦往矣!

研一的课程安排还是挺满的,要想腾出更多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他不得不见缝插针的挤时间。早上8点就有必修课,那就6点起床,吃完早饭还有一个半小时学习时间;晚上选修课要上到89点,那就下课后马上赶到机房,再学一个半小时,在11点宿管阿姨关门前再回到宿舍。就这样他在研一的期末考试中均取得优秀成绩,《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及其应用》更是考到了98的高分。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叶德超建立整个气候系统框架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编程方面,从当初气象资料最常见的nc文件读取的困难,到现在能熟练运用FROTRANNCLMATLAB等各种软件处理复杂问题、画出清晰明了且简洁美观的气象分析图,其进步无疑是巨大的。

恩师指点学以致用

当然,对于一名研究生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在巩固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能在所研究的方向上有所创新。经阅读大量文献和资料后他发现:我国东南部夏季的强降水每年不但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那么东南部强降水的成因是什么?斜压波包是中纬度对流层中最为活跃的天气系统,那么它对中国东南部降水是不是有影响?有多大影响?搞清楚上述问题就可以为预报强降水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预报的精确性,方可最大限度的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导师管兆勇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他选择了《夏季欧亚大陆波包的气候特征及其对中国东南部强降水的影响》这一课题。目前进展顺利,论文《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强降水与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关系》已在权威期刊《气象学报》处于终审阶段;SCI论文《Climatic Features of Summertime Baroclinic Wave Packets in Euroasia and Their Possible Impacts on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已完稿待投SCI

对于课题以外的前沿事物,他同样感兴趣,并且愿意而且能做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这一点,他对导师管老师非常感激。叶德超在提出想将自己本科时候的实用新型专利做技术升级后,管老师鼓励之余提出直接申请发明专利的建议,这样更能使专利更具有实用意义和价值。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他同时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1667月,以叶德超为第一完成人的《一种基于4G技术的可通话单反相机》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分别获得公开和授权。该项专利因创意新颖、科技含量高,被评为第六届大学生奇思妙想专利申请大赛一等奖,整个大气科学学院仅一人获奖。在这基础上,他还申请了《一种基于4G技术的集约型无人自动气象站》,同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和发明专利的公布。在专利获得授权后,管老师祝贺之余,提出可以将成果转让,以将科学技术用到实处,造福更多的人,这让叶德超感佩不已——老师总是能高瞻远瞩,事事为他人着想!

由于在学习成绩和科研方面表现突出,他在201 6年的研究生二年级就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全校2015级大气科学类及环境类研究生唯一的获得者(1/578),“团学之星”(全院研究生唯一,1/356+)、研究生标兵(全校2015级唯一,1/804)、维艾斯奖学金(全院研究生仅三人获得,3/356+)及一等奖学金(全专业唯一,1/25)等诸多荣誉。他还热心积极为同学们服务,连续两年获“三好研究生”及连续三年“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以武恒志剑胆琴心

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发奋学习的叶德超并非是一个只会学习的人,他的课余生活仍是十分丰富的。他爱好武术,就在研二上学期每周一次跑去“蹭”本科生的武术课。清晨时间宝贵,不能全部用来打拳,他便又在下午5点后跑步打拳练习刀剑。这样既能在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保证了每日充沛的体力和昂扬的精神,又能高效愉悦地投入到科研学习中。后来学校成立教职工太极拳协会,他作为唯一一名学生被纳入会,同样是每天坚持学拳和打太极拳。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同时“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学习锻炼之余抚琴而歌之,不亦乐乎!读研后虽说课业更加紧张,然而此时才更需艺术陶冶情操以求全面进步。他想学吉他,就从和弦练起,每天坚持回宿舍后弹奏半小时。效果是明显的:从左手由于按弦而产生的剧烈疼痛到四指均产生厚厚的茧;从生疏的和弦到第一次弹出流畅而韵律明显的歌曲,这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从中除了更加坚定了其持之以恒的能力外,也让他深刻体会到:美好的实物背后都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知行合一,自强不息,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一种信念。每当遇到困难时,想到这种信念,他总是会从心中燃起一股力量,足以使自己继续发奋图强,足以使自己再接再厉,足以使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苏ICP 备0500712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11102010187号